请登录 免费注册

热搜:通用机械五金工具仪器仪表安防监控

频道
通用机械 电子元器件 行业设备 五金工具 电工电气 仪器仪表 安防监控 专用汽车 照明灯具 化工原料 涂料 塑胶 建筑原料 皮革 冶金

您的位置:首页 > 易推广资讯 >  市场行情  > 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培育发展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易推广官方微信

关注易推广,获取最前沿仪器行业资讯!

专题报道 更多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海龙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下设多个施工工程队,专业潜水员38人,技术人员25人,潜水监督员2人,潜水工程师2人,潜水医学技士。是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会员,具有潜水作

猜您喜欢
资讯详情 更多>>

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培育发展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9/18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 阅读次数:1291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从生产到生活,都在向“绿”而行。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第三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双碳”目标战略,以零碳、低碳等专精特新技术和应用,赋能产业融合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共同探讨生态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双碳”工作的开展路径,充分展示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聚焦“双碳”战略最新科技进展,推动“双碳”科技和绿色转型发展成果交流与合作,成为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新亮点。

 
在“智领双碳、院企同行,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院士企业家对话”环节,院士专家和环保企业家代表,聚焦双碳政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环保产业新机遇与新方向等议题,围绕“火电厂在减污降碳方面还有哪些治理工作需要做”“气象、环境等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业实践”“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发展现状与‘双碳’工作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等话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回应产业需求,促进产学研交流,培育发展产业新质生产力。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介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相应的经济、技术、能源、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围绕产业发展的规划、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博弈也将强化,抢占道义制高点和竞争优势会日趋激烈,公平转型和加强合作的呼声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认为,中国实现推进绿色和低碳转型、碳达峰直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期待中国继续大力做好国内减污、降碳、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工作。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良好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分享实用绿色技术、低碳清洁技术。

解振华指出,应该看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迎来巨大的绿色发展机遇,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要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力争7年内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在达峰后30年内实现碳中和实属不易,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会长贾治邦建议,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既要重视工业直接减排,更要重视林业碳汇、木制品固碳、生物质能源等间接减排,将林业“碳汇”等间接减排纳入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部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发展为重要保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要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推进整个环境质量改善

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双碳”目标战略,促进零碳、低碳等“专精特新”技术的应用,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双碳”科技和绿色转型发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认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正在迈进“去碳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第三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相关领域的多位院士分享新理念、新成果,充分凸显了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表示,随着人为因素排放逐渐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特别是PM2.5浓度下降非常快。我国大气环境PM2.5浓度改善的幅度越来越小,同时臭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如夏季大范围的臭氧污染出现,说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紧密关联的。

2023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实现大气环境四个重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对大气环境治理来说,整个大气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平流程、对流层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推进整个环境质量改善。

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张远航表示,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推进整个环境质量改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大气环境治理而言必须要考虑自净能力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引领性。自净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气氧化性,未来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协同应对当中,大气氧化性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到工程实施当中指导作用和非线性的调控作用,可能是未来技术研究和加快这些成效实施兑现的关键。

我国要解决好“多能互补,源网荷储”问题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吉明介绍,生态环境部对燃煤电厂新建项目实施限批,但是对天然气电厂没有限批,所以有的企业提出将燃煤电厂的排放标准打造成和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一致,所以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标准是向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靠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生物质碳烧、绿氨掺烧和CCUS,逐步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水平。

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显著低于现役先进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到2027年,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最终希望发一度电,燃煤电厂体系和天然气发电体系的碳排放水平相当。

从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水平和天然气发电相当,发展到燃煤电厂碳排放水平和天然气发电相当,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生物质如何合理的碳烧,绿氨怎么合理的碳烧,绿氨从哪里来,如何使燃煤电厂在调峰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高效率等都是需要做的事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长贺克斌表示,针对我国国情来讲,“五碳并举”针对国情提出的,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

贺克斌认为,市场机制融碳即碳市场新技术的融入和发展,其中五方面举措都非常重要,也有各自的困难。在目前国情下,碳中和是几十年推进的过程,是三五十年而不是三五年,现阶段困难最大,承担减碳量最多的是第二个——能源结构降碳。目前,我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八个字,即“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但是要形成有机的体系需要长期努力。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推动核燃料的循环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叶国安分析,未来,核电将在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核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占比不大,只有约5%,但它的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每度核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约为10克左右。2024年我国批准了5个新的厂址,到2035年核电发展速度预计将超过西方国家在CPO28会议上提出的三倍目标(备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20多个国家要求2050年前将世界核电产能提高到2020年水准的3倍,以帮助全球达成净零排放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划。

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目前我国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是天然铀中的铀-235,但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非常低,仅占0.7%。由于我国的铀资源相对有限,且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天然铀中占99.3%的铀-238。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推动核燃料的循环利用,而不仅仅是单纯发展核电。首先,在已掌握的三代压水堆技术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推广应用。同时,要大力发展第四代反应堆中的快堆技术。只有快堆技术才能实现燃料循环利用,真正将铀-238用起来,这是未来发展的第一大方向。第二大方向是要推动核燃料的后处理技术。为了有效利用铀-238,需将其转化为钚-239,因为铀-238本身无法直接使用。

叶国安认为,铀-238通过后处理,压水堆中产生的铀-238能够被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核废料问题,也带来了众多好处:首先,后处理减少了铀矿开采的需求,使核电变得更加清洁低碳。其次,核电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通过燃料循环可以有效降低这一排放。此外,快堆技术还有望在未来参与电网调峰,并为化工行业提供热源,这将极大提升核电的综合利用价值。“通过这些技术的推进,核电不仅将为我国提供更清洁、低碳的能源,还能有效解决资源问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叶国安说。 

为您推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易推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易推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

使用,并注明"来源:易推广"。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 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最新产品 - 今日最热门报道-分类浏览 - 每日产品
  • 易推广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