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制造业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形势下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必须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如集成电路、精密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装备等领域。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并再次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作为来自科技制造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全球产业链布局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已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
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责无旁贷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过去五年,我国各类支持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极大鼓舞了企业投入研发的信心,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企业责无旁贷。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们要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敢于挺进技术无人区,敢于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李东生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要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认为,所谓供应链韧性是一种抗打击能力,高弹性、高可用在极端情况下的调度和健壮性是对供应链韧性的极大挑战。
李东生说,作为科技制造业“链主”企业之一,TCL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好制造业“当家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TCL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制造企业在部分领域已逐步迈向全球领先,在集成电路及芯片、高端装备、器件材料及工业软件等不少核心领域仍受制于人。在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在关键元器件和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上仍面临着“卡脖子”风险。
李东生分析,全球化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而国内市场仅可消化20%,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出去”。但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持续发酵,国内受劳动力成本、环保等因素影响,产品出口成本优势缩小。中国制造业传统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战,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将自身优势在全球实现更大价值。
未来,中国制造必须坚定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李东生强调,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发展问题,无法仅靠末端污染治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渐进式推进国产化“真替真用”
产业数字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曹鹏介绍,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但多数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企业对于安全、稳定、高性价比的多云管理有持续需求。根据Gartner一项调查显示,有22%的企业机构在过去12个月内遭遇了11次或以上的中断,比上一年增加了15%。尤其对于服务型平台企业来说,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企业的生命线,每分钟的系统故障都是对用户留存的致命打击。以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为例,在京东云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之上,达达搭建了一套多云双活的架构,通过单元化模式进行多云部署,业务就近调度和访问,实现跨云平台的业务自由切换。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渐进式推进国产化替代已成为行业共识。曹鹏认为,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加强对“多云多芯多活”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研发支持。同时,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和整体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
渐进式推进国产化“真替真用”,首先可以保证国产化的安全可控,避免单点的国产化选型风险;其次,可以提供真实的产业场景,帮助打磨国产化软硬件,帮助国产化体系不断升级迭代;最后,可以节省经济成本,用小成本投入尝试国产化替代,避免错误方案导致业务停顿产生损失。“国产化替代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不断应用中才能不断自我迭代、提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