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介绍,近年来,国家能源局牵头组织各地能源(电力)主管部门和供电企业,全面推动《关于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主要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他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巩固深化“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提升成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刷脸办电”“一证办电”,以及办电政策和服务标准信息、停电检修抢修进度和送电安排信息、12398能源监管热线和95598供电服务热线信息同步同对象公开“三到位”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用。二是加大典型经验推广力度,推动高压办电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是指导各地健全完善政企协同办电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地方能源(电力)主管部门的牵头作用和供电企业的主体作用,合力推动难点和短板问题解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办电用电的获得感、体验感。
经过近三年努力,我国实现了居民用户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用户用电报装“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居民用户和160千瓦及以下的低压小微企业告别了“花钱办电”的历史,这是继2015年全国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20年实现全国村村通动力电后,我国电力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二是全国31个省(区、市)都建成了互联网办电服务体系,形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办电服务方式,全面实现了线上办电服务,“刷脸办电”“一证办电”方式逐步普及,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办电。三是高压办电难点堵点获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供电企业用电报装系统互联互通,涌现出了一批创新经验,供电企业可以提前获取用电需求并超前主动服务,高压办电正从“项目等电用”向“电等项目来”加速转变。四是“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提升深刻改变了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成为检验供电服务的最好标准。供电企业由传统单一的电力供应主体,转变为用户“获得电力”的服务主体。人民群众由单纯的电力使用者,转变为供电企业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的获得者、监督者和推动者。五是供电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地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持续下降,深圳等部分城市供电可靠性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大背景下,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对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刘德顺表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总体上看,现阶段能源产业仍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初期,亟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引导转型发展相关工作。为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决策部署,加快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是推动数字技术真正融入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构筑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推动能源系统运行和管理模式向全面标准化、深度数字化和高度智能化加速转变,带动能源系统新能源比例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能源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支撑能源行业提质增效和碳排放“双控”。
据介绍,《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需求牵引、数字赋能、协同高效、融合创新”为基本原则,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健全发展支撑体系,以及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围绕智能电厂、智能电网、智能煤矿、智能油气田、综合能源服务等多元化典型应用场景,促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培育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