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诸多因素都在朝着有利于我国船舶工业的方向发展,新造船市场已经走出低谷期,并在新征程上稳步迈进。”11月29日,在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开幕式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认为,我国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船舶工业在新周期上平稳运行,行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2023年1-10月,我国船舶工业交出“亮眼”成绩单,船厂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1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3%,占全球新船市场份额高达67%;完工交付34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占全球市场份额49.7%;手持订单133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1%,占全球市场份额54.4%。
郭大成指出,“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已经确定为海运业、造船业发展的方向,企业推动ESG理念正成为新的社会要求和竞争力要素,航运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与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共同作用,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体系。
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
众所周知,拥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开幕式上,江苏省国防科工办发布了《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在产业集聚度、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等四个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郭大成表示,我国正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各种挑战,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企业效率效益有待改善、核心关键配套设备自主化率不高、全球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劳动力短缺和高龄化等问题正在显现等。
面临新的挑战,我国船舶工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我国从“世界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转变。一是抓住新技术变革的机遇,瞄准绿色、智能船海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瞄准产业发展短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突破核心关键配套设备,推动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服务型制造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企业效益效率的稳步提升。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康庄分析,未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面向未来新概念海洋装备围绕四个目标方向,优先发展二十个技术。方向一:海洋环境保护装备,包括绿色船舶、海洋新能源、岛礁工程、浮式核动力、海上应急与安全。方向二: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包括智能船舶、深海采矿、海洋牧场、深海油气、新型海洋运载器。方向三:海洋科技装备,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制造、高性能材料、特种动力、先进传感器。方向四:海洋权益保障装备,包括智慧海洋、极地工程、超大型浮体、深海装备、海空天地一体化。
我国船舶工业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未来发展保障,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曾卫明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抓产业必须抓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显著加快,国际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对建设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形成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船舶配套产业亟待升级、生产效率亟待提高、产业结构亟需升级、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知识产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等诸多挑战。
“解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推动优势配套产品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发展,掌握核心设计制造技术,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曾卫明表示。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正在实施产才融合创新发展计划。一是以产育才。围绕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二是以才促产。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以人才赋能产业振兴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三是产才融合。加强产业链与人才链一体化部署,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产才赋能手段,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产才集聚高地,树立产才融合创新发展新标杆,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澎湃动力。
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成为发展船舶海工产业首选地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与江苏省船舶与海工产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江苏省以培育国家级船舶海工集群为重要抓手,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结构布局,成为引领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了南通海工装备和豪华邮轮、泰州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等特色基地,船舶海工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大批优质企业加快集聚,产业链协作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发展船舶海工产业首选地。
据介绍,自201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目的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一批能够承担国家使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对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建设“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编制了《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五大行动为统揽,切实抓好三年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一是实施开放融合发展行动。二是实施创新能力建设行动。三是实施产业体系再造行动。四是实施智能绿色升级行动。五是实施产业生态提升行动。
《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1234”总体工作思路。“1”就是要围绕一条主线。即“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高水平、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2”就是要聚焦两个体系。聚焦构建“符合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研发体系”和“适应新形势船舶海工发展的产业体系”。“3”就是要强化三城联动。按照 “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三城联动,加强协同创新,推动融合发展。“4”就是要进一步提升船舶总装制造、海工装备总装制造,核心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四大能力建设。
南通市创成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三市在长江北岸地区,地域相邻、产业相融。2022年9月,“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东起南通启东、西至扬州仪征的沿江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带。
作为“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群”的一极,南通市滨江临海、紧邻上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家战略的格外垂青,正处于新一轮黄金机遇期,站上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首先,南通市“好通”,畅联全国、通达世界。其次,南通市“好投”,机遇叠加、资源集聚。第三,南通市“好拼”,江海奔涌、产业蓬勃。第四,南通市“好运”,宜居宜业、近悦远来。
南通市“下一个万亿看海上”,已经走出了一条从修船、造船到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升级之路,成为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成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呈现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产品高端化不断彰显、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的特点。目前,南通市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7家、全国第10,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86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900家。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协作和支持。以“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为主题的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支持。展会于11月29-30日举办两天,参展对象包括国内外总装船舶海工企业、配套设备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整个展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及国际化,展馆总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特展约60个、标展约150个、参展企业超过200家、观展人数超1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3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