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优质供应
详细内容
1975 年,塞里格曼做了一个实验,将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并将其分组。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组受试者把手放在箱子另一端,噪音会立即消失,第二组无论如何努力,噪音都不会消失。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端,使噪音停止,而另一组受试者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实验第二阶段,要求拼写几个常见单词,结果发现,原来实验中产生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简单的任务。
后续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时,通常会从如下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即人(Personal):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也就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普及(Pervasive):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永恒(Permanent):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某项工作上失败,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后安于现状。事实上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放弃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小的求助者
笔者遇到过一位七岁的心理咨询求助者,在现有的求助人中,他是*小的一位。应监护人要求,笔者上门咨询。与豪华的房子与精美的家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的眼睛:那是一双与年龄极其不相符的眼睛,暗淡而冷漠,仿佛暮年已至。
他的母亲说,一年前孩子并不是这样的,非常活泼开朗。随着沟通的深入,笔者了解到:家长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影响,费了很大的劲,将孩子转学塞进一个所谓的“神童班”。孩子成绩原本还算拔尖,转学后一下变成垫底。家长请了许多辅导老师,花费了高额的费用,孩子自己也非常努力,可是无论如何努力,他都无法摆脱垫底的名次。一年之后,家长发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每天去学校也是极不情愿,作业也不愿意做了。更让人心焦的是,孩子很难有愉悦的情绪体验,这可把父母急坏了。
听完家长的讲述,笔者一下子明白,孩子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症状。经过建议,家长将孩子转回原来就读的学校,孩子渐渐重拾信心,笑容也重新回到脸上,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开始提高。
联系人:袁先生 招商 电话/微信:18270871589 qq:7608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