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优质供应
详细内容
回顾煤炭历史,大致经历了百废待兴时的“有水快流”,黄金十年时的“高速扩张”,周期下行四年的“产能过剩”,以及当前的“触底回升”。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宏观经济、能源结构、产业政策、企业力量综合影响的结果。
在还没有被当前高启的煤价冲昏头脑前,还是需要认真反思长期下行的四年里,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只有清醒的认识过去,才会从容面对行业周期性变化,当煤价再次下跌时有效应对。我想主要有四点。
一是煤炭需求高速增长期已宣告结束,不应再抱有幻想。煤炭长期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2%以上,伴随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到中高位,以及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量增速高企的阶段也宣告结束,不会再次回到黄金十年,小幅提高再过渡到稳中趋降将是中长期趋势。
二是企业以量补价绝不可行。煤价下行期,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价格越低越超产,以增加产量、优先开采低成本煤层来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负面效应,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事实证明,这种行为只会使价格越跌越深,全行业加速恶化。
三是降低煤炭价格不能启动市场。煤炭消费是刚性需求,其消费量相对价格的弹性很低。因此,价格提高对消费量的冲击不明显,相应的,降低价格也不会对全社会总需求产生明显影响。靠打价格战,丧失底线的降价对于需求而言毫无意义。煤炭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贱卖国内优质资源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是投资冲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在“十二五”初期,行业已呈现见顶之势的情况下,部分煤炭企业仍然热衷于扩张性投资,电力央企也纷纷扩张其煤炭资产,再加之地方推动的兼并重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当前高企的负债和紧张的现金流原因所在。
三、行业该如何面对当前形势?
不难看出,煤价反弹时间不长,行业恢复言之尚早,健康发展更待时日。回顾过去教训深刻,面对未来仍需理性。痛定思痛,对于当前煤价而言只是理性回归的过程,没有任何可以放松警惕的理由。
尤其应看到现在煤炭价格的触底回升并非由需求的大幅改善造成的,基础并不牢固,而是有效产能相对不足导致。所以切不可回到黄金十年时期狂热状态,盲目投资,继续增加产能,而是要坚定国家去产能的目标不动摇,从意识上和战术上做出根本性调整。
一是意识上切实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规模不等于效益,大而美与小而精同样重要。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34亿吨左右,降幅9%,却使得煤炭企业利润增速达到了200%以上,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与其扩张规模,不如内部挖潜。产能控制了,安全保障了,环境友好了,价格提高了,效益回升了,企业做强了,何乐而不为?
二是严格按照核定能力组织生产。以往习以为常的超能力生产虽然保障了供应,但也严重冲击了市场,扰乱了相关规划,同时给安全生产和环境承载带来了压力。
当前,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安监部门严格执法,全行业践行自律,企业对高煤价也普遍没有了超产的冲动,从你超我也超,变成了大家都不超,依法依规组织生产。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绝不容许再有超能力生产的现象存在,这是原则和底线,谁突破了底线,必将受到公众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