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优质供应
详细内容
考察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可以归纳为:在学科基础概念或基本规律研究上的突出成就(理论创新),其它科学家在此基础上使学科进展了一大步(解决了一系列基础理论性问题),而该著名科学家此后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为他的理论创新寻求更为基础的理论依据或是实验事实(全局理论)。
这条道路可以说是:从来处来,*后到来处去。
实际上,大多数的非著名科学家,走的是同样模式的道路,只不过是在某个不太重要(或不是学科基础性)的局部理论方面。
概括为,个人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起源于前人的某个理论基础或概念基础,在深思熟虑后,在某个方面得到新的理论推论或是概念性的新认识,从而对学科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后,由于受到理论起点(来处)的局限性限制,试图再思考起点的理论基础性,做出两类选择:一是深化或创新;一是放弃,寻求其它的理论起点。但是,在更为宏观层次看,依旧可以归类为对于起点的理论思考或是实验研究。
因此,就科学家个人的终身研究而言,科学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围绕某个层次的学科基础理论问题或是概念问题。而他所取得的成就大小取决于他所研究论题在基础理论中的地位(越是基础性,成就越大)。
这个标准是学界实际使用的评价标准。
因此,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从来处来,走出去多远;*后,能从多远处回到来处去。
这类成就无疑是通过发表论文或是著作而为学界所知。
久而久之,人们反向推论到:论文越多,成就越大;论文发表的期刊越有名,成就越大。这无疑是正确的推论。论文和著作是永久性的评价科学家成就大小的载体。
由于这个推论对于科学家是正确的,人们为了证明“我也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也就非常的热衷于发表论文或著作。但是,此类论文因为没有围绕学科基础概念或基本规律上的理论创新,或是新发现,或是新认识,基本上是不能在读者心目中得到“有成就的科学家”称号的。
此类论文的根本性缺陷在于:要么是没有从来处来;要么是没有往来处去。而是四面出击,广而泛之。用一般性的评论词就是:没有实质性学术研究中心。
在近几十年,由于发表论文的极端重要性,做“从来处来,*后到来处去”类研究的学者,如果在短期内(如10年)没有取得预期目标进展,的出路就是玩四面出击,广而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