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田耕作和农艺节水的主要技术类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农业用水的日益紧缺和农业干旱形势的连年加剧,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不足和传统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发展节水灌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节水农业同样如此,节水农业的关键和重点在农田,核心是技术。近年来,我国各地经过对传统节水技术的改造、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行研制开发,已在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各类节水技术和自成体系的技术模式上百种。主要类型有以下十种: 1、耕地整理节水技术――平整土地,畅通排灌,耙耱保墒,修建池、塘、坑、窖、库、堤等拦水、蓄水设施是保证节水灌溉实施的基本条件,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在丘陵山区,把坡耕地修成梯田,在田坡边植树种草,形成植物篱,拦蓄地面径流,涵养水源已得到较为广泛应用。在田间整理输水设施作业上,采用渠道防渗措施和引水沟由宽变窄,改大畦为小畦等,以便将过去的大水漫灌变为快浇,这些已成为整地中基本的农艺措施。 2、减免耕保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和缺墒季节,采用“以松代耕"、"以旋代耕"、“高留茬免耕套播”和“贴茬免耕直播"等方式,可以增加水分入渗深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分流失(跑墒),节约用水。目前推广的“小麦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板茬油菜和免耕大豆栽培等,都是以节水保墒和减少水肥流失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他与简化栽培和节本增效技术结合,近两年有加快发展的趋势。 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发展节水灌溉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是田间用水的一场革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其中沟中覆膜输水和管道输水等,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和渗灌可节水80%以上,并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能源、节约肥料、节省劳力、节本增效,有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大田生产应用中,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配套不同灌溉时期、不同灌溉次数、不同灌水量的调控技术,如水稻的“浅、湿、晒”用水模式,其浅水层标准为15-30mm,湿润标准为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80-90%,分蘖后晒田。有的作物采取定时、定量或间歇性灌溉的措施等等。精准度和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3、生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近年来,我国已研制开发了多种生物和化学、有机与无机的抗旱保水剂、水分蒸腾抑制剂等,在旱作节水农业上推广应用。农用保水剂主要用于拌种、苗木移栽和扦插之前的浸根,以增强作物根部的吸水保水能力,提高出苗、成活率。有的在整地时施入或与肥一起底施;也有的喷洒在土面或作物叶面;还有的是通过作物生理调控机制,增加作物抗旱机能,实现抗旱节水和保产增效的目的。 4、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保水技术――这两种覆盖类型在我国应用面积较大,成效显著。主要作用是能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性能。其中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入,推广面积年年扩大,至今年应用面积已达2。4亿亩,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秸秆还田技术近年来推广也较快,已从1990年的3。6亿亩,扩大到目前的5。6亿亩,扩大了2亿亩,年秸秆还田量大约1。8亿吨,约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30%。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有秸秆粉碎还田、整秆还田、高留茬还田,有地面覆盖,也有沟埋土压方式,还有秸秆地膜双覆盖模式等。 6、节水种植技术――该类技术在北方旱区应用较为普编。如:玉米点水穴播(坐水点种);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的膜测沟播等。其中,小麦的膜测沟播模式,首先要起垄,垄面覆盖薄膜,为了保墒,可在播前20天覆膜,在两垄之间的垄沟底部与伸向垄沟的膜边际播种两行小麦,这样膜面成为集雨场,雨水沿膜面流入小麦根部,可将无效雨变为有效雨,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水分渗入受膜保护的垄内,不易蒸发掉,小麦根系由于受到膜内高温高湿的驱使,根系全部扎入垄内土壤中,一般可增产30-50%,高的成倍增产(示意图)。有的作物采用“当年秋覆膜,来年春播种”,“保住当年墒,留待来年用”,是北方旱区预防春旱的有效措施。 7、水、肥一体化调控节水技术――主要是“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该技术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肥随水走。把水变成了庄稼的“复合水溶剂”,既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肥水的利用效益。可分别提高肥和水的利用效率10%以上。 8、膜下滴灌节水模式――是新疆石河子市农垦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创造的“大田膜下滴灌节水模式”。它是由多项新技术复加融合而成。它使滴灌水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地表和作物棵间蒸发,水的利用是传统灌溉方式的1/8,是喷灌的1/2,是一般滴灌方式的70%。还使肥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到50-60%。石河子采用高效节水模式是从96年开始,9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年应用面积3万亩,2000年16万亩,2001年46万亩,2002年80万亩。目前,该技术已与设备集成配套,延伸为一项综合性创新体系。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与提高产品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把滴灌技术与科学施肥、管理等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机械化作业一次完成。一台拖拉机带3组,每组膜下铺设一条滴灌带,播种4行棉花。每个滴灌滴头的浸润半径在40-50公分,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并有改良土壤、压盐碱的作用,中低产的盐碱化耕地几年内就可以改造成高产稳产田。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是它在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田间的斗渠、农渠、毛渠等明渠将被地下输水管道和滴灌带所替代,田埂、田垄和沟畦一律取消,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7%。二是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降低了耕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种棉浇水6-7次,浇后土壤板结,还要中耕6-7次。采用膜下滴灌后,“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且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膜下不长草,每亩地平均节约劳力费50-70%,节约机耕费20-40%,加上节约的水费、肥料费等,亩减少投入250-280元,每亩棉花增产降耗350元以上。三是推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每个农工从过去管理20-30亩地提高到80-120亩,因此出现了一批家庭承包的大型农场。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一个家庭一般承包土地为500-600亩,*多的达到2700亩,实现了规模效益,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种500亩以上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到二三十万。过去弃农务工的人现在纷纷回流。新疆石诃子市推广应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引发的农业生产的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缓解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解决我国、特别是西部开发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9、集雨蓄水灌溉模式――该模式主要在西北部黄土高原旱塬农作区推广应用。主要由六部分构成:1、集雨场(以田间路面、坡面、场面为主);2、下水沟;3、过滤池(滤掉泥沙和杂物);4、蓄水窖(一般蓄水30-60立方米);5、提水泵;6、输水管(连接田间灌溉)。目前农田这种集雨灌溉设施有几百万个。 10、抗旱品种和旱作栽培技术――近年来,由于干旱缺水严重,育种家把品种的抗旱性能作为作物品质育种的重要攻关目标,目前北方推广的主要品种的抗旱性能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杂粮、棉麻、油料、糖料、果树等都有一批高抗旱品种,从国外引进的旱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有200多万亩。旱作栽培技术也日趋丰富,成龙配套,自成体系。 二、节水技术推广的依据、原则和方式方法 上述技术类型选用的科学依据是,依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区域确定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依作物类型和当地经济条件有针对性的向农民推荐适用技术。为了使旱作节水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两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完成了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农业水资源分布与作物种植分布状况以及不同作物需水与供水之间的情况,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主要农作物节水技术发展应用规划和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区的节水技术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向农民推荐可使用技术之前,必须首先要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和生产用水中的问题。其推荐当地农民使用的技术,要在当地经过小区试验和较大面积示范,证明是目前在当地可行、有效的*佳技术,确实可以解决农业用水和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成效突出,然后才可以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推广的方式方法是以推广的节水技术内容和对象具体选定。一般实施国家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技术方案》,明确推广的技术内容、模式、规范或标准,并由地方依照国家项目要求各自细化成可操作的《实施技术方案》;二是制定《推广工作方案》,方案中包括:任务目标、工作要求、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分年度计划、费用效益、评估办法、验收标准等;三是划定推广区域范围,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地区作为执行项目的示范地点;四是在示范地点选择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基础、在农民群众中有威信并具备承担示范条件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由农技推广部门与其签订《试验示范合作协议》,在示范户承包的土地上建立示范样板基地;五是培训指导,分别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农业管理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参加的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农技人员分别到田间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六是宣传推广,组织周边农技推广站站长、农技员和农民参观示范基地,交流各地各自情况,印发技术资料,并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技术,介绍经验。 三、节水技术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1、 认识上的“重设施、轻农艺” 由于对农田节水技术的作用意义宣传不够,目前在社会上、尤其在一些政府官员中对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有重设施、轻农艺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节水技术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给推广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 2、 投入上的“重工程,轻推广” 近五年来,中央投入水利建设上千亿元的资金,其中农水工程近300亿元,而农田节水仅3亿元左右,农田节水是农业节水的重点,在国家投资上没能真正体现。因缺乏推广经费,致使大量行之有效的农业节水技术成果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我国严重缺水和农业发展要求的形势不相适应。 3、 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目标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国家追求的是节水和社会效益,农民追求的是增产和直接经济效益,两者的目标协调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为节水技术的推广增加了难度,技术难以到位,作用难以发挥和体现。 四、对进一步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的思考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如果采用防渗漏技术材料修建输水渠道,可使输水有效率提高到80%以上;采用管道输水,有效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如果将输水有效率从现在的50%提高到70%,可节水800亿立方;按节水灌溉每亩用水300立方计算,即可解决2亿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喷灌可以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80%;管灌可以提高到60%以上。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可以节水800亿立方米,可增加2亿亩左右的灌溉面积。切实做好以上工作,就必须加大国家对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支持和对农业投入力度,才有希望使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现在的8亿亩增加到10亿亩以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基本解决我国所需的农业用水问题。达到以上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宏观策略出发,我国应逐步建立起节水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该体系应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要强化节水农业宏观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二是强化科学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三是进一步完善旱情、墒情监测与信息网络建设,强化节水技术成果的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