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生,那仪器呢,来看看吧!
1901年,那时我国仪器还是在母胎中。
此时的上海科学仪器馆开始经销国外科学仪器,这是我国正规地接触科学仪器的开始。1932年中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修理一些玻璃分析仪器。
1950s,那个年代,我国仪器的童年期还是很幸福,尽管为零,但是憧憬着,就像现在的我,没有小孩,但至少是非常憧憬着(如果我家那个看见这段话了,以为我又暗示什么了,哈哈)
1950年8月24日,新中国政务院会议通过了李四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四位部长联名提出设立中国仪器研制机构的建议,建立了中国仪器研制机构——长春仪器馆(后来改称为长春光机所)。
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精密光学仪器,为“两弹一星”及国防精密仪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差不多同时,上海相继出现了雷磁、沪江、科伟、创造等分析仪器厂开始生产PH计、比色计和极谱仪等。又在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建设项目中列入了分析仪器厂的建设项目(北京分析仪器厂)。还在机械工业部成立了仪表局。
1963-1980年,我国仪器的受到家人们的大力支持,童年时光非常自豪。
把科学实验提高到“三大革命运动”的高度予以推动,大大促进了我国早期科学仪器研究、开发和产业的发展,多家各有特色的大型分析仪器厂及北京地质仪器厂、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上海雷磁仪器厂、新天光学仪器厂、长春光学仪器厂、丹东射线仪器厂等一大批专业仪器生产厂家。国家还曾通过各种渠道对从天平、比色计、pH计、火焰光度计、水质分析仪器等低挡仪器,一直到分光光度计(1962年完成)、
气相色谱仪(1963年完成)、质谱计(1963年完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978年完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1975年完成)、电子显微镜等中、高档仪器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并且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国务院曾决定
仪器仪表单列管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局,不仅研制成功了带5个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还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搞成了30万吨乙烯、30万/60万千瓦火电站的成套过程分析仪器。
1980-1990,我国仪器处于童年痛苦期,不过也正因为此,慢慢为向少年期过渡打基础。
从1986年开始的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都把“仪器研发”放在了“科技发展支撑条件和措施”一栏中,以至进入90年代后国家仪器仪表局干脆被*后撤消),加上市场经济(主要是国外仪器的拥入)的冲击和国有体制的束缚,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许多大型分析仪器厂纷纷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产业曾经一度明显萎缩。进口的国外分析仪器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大型精密仪器更是100%进口。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忧虑和重视。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仪器逐渐开始成长。
卢嘉锡等20位院士给中央领导提出了“关于振兴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卢先生还在1996年12月19日说:“国产分析仪器一定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要创出中国的名牌,并走向世界,振兴中国的分析仪器工业是当务之急,也是国内诸多科研单位和仪器厂家应该树立的奋斗目标”;2000年王大珩等11位院士又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在这期间,香山会议有大约20次都涉及到了科学仪器的研发内容,其中更有8次是专门讨论科学仪器的研发问题的。
在2000年第154次“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与分析科学”香山会议上专家们更明确指出:科学仪器“是高技术产物,属高技术领域”,“科学仪器是信息的源头,是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人们对发展科学仪器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民营企业的崛起,加上整个经济发展加速所起的带动作用,科技部从“九五”开始把“科学仪器的研制和开发”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渐增加投入,还把科学仪器研发工程中心列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设立了科学仪器研究专项,情况终于有了好转。科学仪器的研究开发和产业的发展才逐渐开始走出低谷。
对我国仪器童年成长的思考
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还处于幼稚阶段,难以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至出现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空心化”的危险状况上述情况的必然结果是,国产科学仪器始终难有长足的发展,不仅在质量上如此,就是在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也都如此。目前全国虽然有分析仪器厂家近150家,但是多数都重复生产着抵挡的天平、光度计、pH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或者为别人做代销,完全靠自身的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大约20家。而且大都有产品比较单一,缺乏自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能力的问题。真正有能力生产高档仪器的厂家微乎其微。可见,我国的这个科学仪器产业还确实处在幼稚阶段,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政府对科学仪器产业给予支持是必要的、合理的。
然而另一方面,搞高科技基础研究的人员,除思想认识和观念因素外,还受课题和任务的时限及无高级技术人员(理解科研的技术人员)合作等条件的限制,加上对国内精加工和关键零部件供应情况不熟,对国产仪器的质量又存在担心,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是去购买国外的高档仪器。在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实验室很少看到几件国产仪器。谁都知道,科学仪器是这些高级实验室的“心脏”,正是这个“心脏”现在却全是从人家那儿买来的。有时候想着,确实想如果哪天我们青年一代有点什么成就,必定将投入到为国产仪器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