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

  • 会员类型:免费会员
  • 工商认证: 【已认证】
  • 最后认证时间:
  • 法人:
  • 注册号:
  • 企业类型:生产商
  • 注册资金:人民币150万

联系我们

联系人:黄宏坤

点击查看联系方式

技术文章

孔径分布计算到底用吸附等温线还是脱附等温线

点击次数:7421 发布时间:2016/9/2 13:48:12
 根据77K 下的氮气吸附实验数据来计算介孔和大孔的孔径分布需要具备合适的条件,计算时应谨慎考虑。当实验数据具有以下特点时,可以很稳妥的进行计算:
        1、 孔隙是刚性的,且尺寸分布于一个狭窄且明确的范围内,例如表现出H1型迟滞回线。
        2、 微孔或很大的大孔不存在,或者可以加以考虑,如表现出明确的Ⅳ型等温线,或有t-plot或s的特征可以看出。
        计算时可以使用等温线的吸附分支数据,也可以使用脱附分支数据。要在两者之间选择并不容易,可以参考以下意见:
        比较均匀的圆柱孔的相对简单的孔结构可能产生狭窄的H1型迟滞环,此时往往采用曲线的脱附分支进行分析。如果观察到H2型迟滞环,表现除了连通、孔堵塞及相关的渗透现象,这意味着采用曲线的任何一部分也不完全稳妥,因为可能具有混合效应(即同时具有延迟凝聚和网络渗透)。如果采用一定的方法,考虑孔径对延迟凝聚现象,尤其是在孔隙流体的介稳态范围内的影响,则可以采用吸附分支进行孔径分析。此外,如果在蒸发过程中出现所谓“张力强度效应”,导致曲线的脱附分支在一定P/Po处(随吸附气体种类和温度而异,对于77K的氮气为0.42)出现陡降,依据曲线的吸附分支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孔径分布。此时,依据曲线的脱附分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孔径分布。


原创作者:宁波骏力同步带有限公司

相关产品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