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
- 会员类型:免费会员
- 工商认证: 【已认证】
- 最后认证时间:
- 法人:
- 注册号:****
- 企业类型:生产商
- 注册资金:人民币***万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经理
公司动态
养老新方向—医养结合渐成趋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加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近日,在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2022智慧康养高峰论坛”上,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北京作为一线城市,在老龄事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或许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
一、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
《报告》指出北京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北京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2021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次突破14%。按照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间,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同时,《报告》显示北京市老龄事业取得巨大成果,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出台了一系列涉老政策,老龄工作整体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医养结合提质增效,全面加强市区两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目,全市医养结合机构200家,医养结合床位数6.15万张,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针对下一步工作展望,北京市将高站位推进都老龄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完成适老化改造,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同时强调,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上,扩大老年人医养结合、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增加安宁疗护床位200张,加快推进试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二、医养结合市场现状
1.老年人患病结构变化决定院外医养成为养老重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五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五种疾病的患病人次占总患病人次超70%,超过三分之二的老人被至少一种慢性病困扰。现阶段,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体系以应急、救治为主,院外则是实现慢病管理的主要场所,因此,在院外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终实现医-护-康-养一体化的养老模式,即建立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综合性服务体系,满足老人多样化医疗需求,这也是医养结合市场发展的核心内容。
2.国家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有利推动医养服务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开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2019年,卫健委、民政部等联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年,国家相继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十四五”护理事业规划》等相关战略规划中,也凸显出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性。
3.医养结合市场伴随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刚性需求增加而快速增长。
近年,我国老龄化不断加深,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从2017-2021年,我国医养结合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92%,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3亿元,成为突破万亿的大市场,另外,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6492家,相较于2020年年底增加10.8%;共有床位175万个,相较于2020年年底增加10.4%,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超过90%,可见,未来医养结合市场景非常广阔。
4.国内初步形成了三类医养结合模式。
从国内的情况看,经过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三类医养结合模式:整合照料型、支撑辐射型、联合运行型。整合照料型主要是针对社会养老而非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支撑辐射型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属地就近的合法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联合运行型是针对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二者之间建立协议双向转诊,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分别提供医疗服务相关服务和养老相关服务,终实现“互利共赢”。
三、医养结合市场发展趋势
1.科技驱动医养硬软件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高院外服务能力。
科技进步为养老提供更多智能硬软件产品及更广泛的服务,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养老、5G远程手术、5G医疗监控等。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系统平台数据共享的特点,可实现病历共享、日常监护、远程医疗等功能,覆盖医养全场景,从而构建养、护、医一体化的医养结合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本身的发展就具备广阔的探索空间,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还可以在降低人力的需求基础上,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据《居家远程监护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研究显示,以居家远程慢病监控为场景的新型慢病管理模式,以硬件持续采集人体健康数据,基于云平台数据分析进行提醒和预警,对接远程医疗服务实时反馈,病死率可以降低15%-56%,医疗费用降低48%,依从性提高50%,生活质量提高31%。
2.医养结合服务由重转轻,从机构向社区居家转移。
目我国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以机构为主,主要服务对象为失能失智程度较高、照护要求较高的老人,鼓励现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利用大化;但是机构养老仍只占到小部分,超90%以上的老年人依然通过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市场正从机构转向社区及家庭,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随着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社区医疗保障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社区防控成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环节,社区医疗功能将会得到更进一步强化,社区医养结合能力将得到大力强化,为医养结合向社区居家转移提供契机。
3.“以医促养”模式会更加突出。
目医养结合机构普遍存在医务人员紧缺、与医疗机构联系不紧密、内设医疗机构利用率低且风险高的问题,未来,将会一方面加强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指派家定期到养老机构内巡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如小型医院或科医院等闲置医疗资源部分或整体转型成医养结合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医疗与养老的融合发展。此外,基于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应当充分利用基层社区卫生资源,促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