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优质供应
详细内容
煤的水分测定分类:
外在水分(也叫表面水)是在开采、运输、储存、洗选过程中附着在煤粒表面上和煤粒缝隙及非毛细孔的孔穴中的水分。在实际测定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煤样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所失去的水分。煤的外在水分不稳定,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其不是一个固定值。
内在水分又叫固有水分,是指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与煤的煤化程度及结构有关。一般情况下,无烟煤内在水分*小,褐煤内在水分,烟煤的水分介于两者之问。实际测定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保持的水分。内在水分在常温下不会失去,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会失去。
煤从脱去表面水到脱去内在水是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二者问难以严格分开,因此工业分析中的表面水和内在水不是按其理论定义来划分,而是按测定方法或者说是测定条件来定义。
1.收到基水分是指收到状态时存在的水分,与全水分可以混用。分析水分是指用分析煤样在规定条件下测定的水分,与空气干燥基水分相互混用。化合水是与矿物质结合的水分,实际测定中,是指除去全水分后仍保留下来的水分。在105~C~110℃温度下化合水是不会分解逸出,通常在200℃以上方能分解逸出。空气干燥基水分是指用空气干燥煤样(粒度不大于0.2 mm)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水分,因为煤在空气干燥时,毛细管中的水分有部分损失,故空气干燥基水分要比内在水分稍高。 在煤质分析中,水分的测定包括全水分和空气干燥基水分。
2.煤中水分对火电生产运行的影响。煤中水分不能燃烧,即煤中水分越高,意味着将更多的不可燃成分运进电厂,从而增大运输成本及经济负担。含有较多水的煤送入锅炉燃烧,煤中相当一部分热量消耗于煤中水分的汽化,故用于发电的净热值(即低位发热量)越少。1 kg水分,大约要消耗2.5 MJ的热量,由于水分蒸发消耗大量热量,导致炉膛温度下降,煤粉着火困难。水分增加还导致煤粉失去松散性,煤粉斗和给煤机出现煤粉黏结现象,造成运行障碍。一般认为煤中水分(M。)超过8%时会给输煤系统运行造成困扰,若水分(M。)超过12%,会严重影响运行可靠性。另外,水分增加时,燃烧产生的水蒸气体积增加,因而使烟气量增多,由烟气带走的热量也越多,从而增加了排烟热损失和引风机耗电量。水分过高,较多的水分随一、三次风送入炉膛会直接影响煤粉着火和燃烧的稳定性。水分增高,烟气中水蒸气分压也增高,促进了烟气中三氧化硫形成硫酸蒸气的作用,增加锅炉尾部低温处硫酸的凝结沉积,造成空气预热器腐蚀、堵灰和烟囱内衬的剥落。
水分还是露天存煤引起氧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黄铁矿含量高的煤,由于黄铁矿受氧化放热而加剧了其氧化自燃的倾向。水分还影响发电厂煤炭数量验收,如果全水分超过规定水分时,过衡后的质量就要进行水分差的调整,否则造成亏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