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江苏商人的“德·信·源”
来源: 华龙网 发布时间:2011/11/18 阅读次数:164沈建辉由于有经商的阅历,加上重庆有远大的市场,很快找准了自己起步的位置。他先在解放碑戴家巷租下10平方米破旧房子,用于自己居住和堆放产品。他先是天天挤402路公交车,听公交车报站名熟悉地名位置。然后再上门一家一家地推销产品。他当时的想法是只赚10万,然后再买一辆桑塔纳2000型风光地开回老家,就心满意足了。为了早日能实现这个愿望,他特地把2000型的图片贴在门上,每天出门前看看图片,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动力。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跑5个商铺。
刚开始很辛苦,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就是一年的支出,靠着自己的诚实可靠,朋友之间口口相传,人脉开始积累,渐渐的,生意步入正轨,人永远是不会满足的,更何况对于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为了更方便地运货,他添置了更为实用的面包车,江苏人做生意就是这样,有一万就做一万的生意,不会去想着10万的生意。2001年,沈建辉将妻子从老家接到了重庆,妻子是他的贤内助,无论从生活还是在事业上,一直都是默默给他支持。
2002年,沈建辉熟悉的一位老乡在浙江也经营机电产品,并渐渐地发达了起来。他建议沈建辉由零售转向批发,并提供最初的货源。老乡凭着对他人品的肯定和信任,一下子发来了三十万元的货品。因为品种繁多,沈建辉并不熟悉,很多零配件连名称都不知道。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发货的时候,根据清单上的数量和形状来识别配件的种类。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很快夫妻俩就对电动工具行业上手了。批发的利润微薄,在求量的同时,兼顾商品的质量,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坚信,质量是企业的根本,而做好每一个细节,才是致胜的法宝。凭着这股韧劲,他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2003年的生意特别好,但资金流却出现了脱节,周转困难,甚至到了成败攸关的时刻,这个时候,家人给了他最大的帮助。父亲及姐姐们对他的事业非常支持,先后将三套房子抵押出去,回笼资金,让他渡过了最困难的难关。他对这行很有信心,而且电动工具行业非常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到了2006年,生意基本走上了正轨。
2009年的8月,江北区绿叶义工携手重庆晨报,江苏商会开展了“爱心助飞梦想助学行动”,为10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资助3000至30000元爱心助学款。沈建辉不但亲自担当义工卖报,还捐赠了重庆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数千元,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信息互通,合作双赢
重庆市江苏商会机电五金分会,是经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江苏商会批准,于2007年12月批准在陈家坪和平大酒店正式成立。成立这天,陈家坪机电市场、金冠机电市场、西站机电市场、石桥铺机电市场以及交易城机电市场都高挂大幅祝贺标语,喜庆气氛十分浓厚,在渝的江苏籍领导也纷纷到分祝贺,场面热烈,十分感人。
说到机电五金分会的成立,还有一段缘由:
2007年5月20日,渝北国际五金城开业之际,沈建辉、卢兴,杨军等同志看到机电同行的浙江人开业搞得热闹红火,而这边江苏老乡的开业即显得冷清。这种反差,令在场的所有人深刻意识到需要成立属于自己的组织,当得知重庆有个江苏商会后,大家都异常欣喜,马上赶到了江苏商会进行登记注册。在会员部部长、商会姚平副会长的支持下,走访了近百家在重庆做机电行业的江苏老乡,并于9月18日在铁山坪翠微宾馆组织了第一次聚会。会上,同为老乡的机电同行们异口同声的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必须信息互通,合作双赢。现时,江苏在渝经营机电产品及配件的有一万多人,会员有近100名,机电五金分会成为了他们的“婆家”。
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分会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第一时刻发动会员捐款捐物,5月14日还全力组织了一批抗震救灾物资,送到四川什邡市华蓥镇的灾民手中。
机电五金分会愿与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在重庆展现出江苏人的精神风采,为五个重庆建设,做出成绩。
上苍会给人们呈现出各种机遇,善抓机遇,你获得了财富。失掉机遇,就是财富与你擦肩而过。穷不是命,富不靠运。一个人的命运,常常就决定在机会的抓放之间。而沈建辉就是靠“德、信、源”抓住了机会的人,在高新区陈家坪机电市场宏辉电动工具商行,他诠释说:“德信源:德义,诚信,财源,有了德义诚信,才会财源滚滚”。
沈建辉,江苏启东人,1999年只身一人来重庆创业,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他的宏辉电动工具商行初具规模,主要销售电锤、电钻、角磨机、切割机等,其中电动工具配件销量在主城区占到了百分之六十的份额,每天有三台车分6条线路配送货物,目前有员工20多名,由于他的诚信经商,讲德讲义,被选为江苏机电五金分会会长,成为了行业老大。如今,已在西南大学读完MBA.富人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命中注定。在获取财富的哲学里,从来不相信命运。沈建辉的创业故事,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下海经商,诚信经营
1986年,十八岁的沈建辉进入江苏启东渔轮总厂,凭着自己的高中学历和组织协调能力,加上年轻活跃,朝气蓬勃的他当选了车间团支部书记,很快又任厂团委书记。1994年,我国国企大规模改制,他将机会留给了其他人,自己辞职下海,成为了第一批主动要求下岗的员工。
在追寻财富的道路上,要学会用实践来锤炼自己,并在其中逐渐成长。这样,就是一个最初及其平常的人,往往也会成为一个富有者。沈建辉下海后做过海鲜生意,承包过车间,开过餐馆,但这些在他今天看来,都是人生的经历而已,只是磨炼了自己。那时他开的餐馆,成了同学、朋友聚会的地方,因为大家很熟悉,友情浓厚,所以常常自己买单。一次,本来只有三个朋友吃饭,最后聚集了三桌人聚会,可见沈建辉为人处世好,善于结交朋友,虽然开餐馆赚的钱不多,但为了掌握更多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他还是用上了当时很时尚的砖头大哥大和BP机。1998年底,他在与一位在外地做生意的老同学聚会时,谈到怎么创业时,得知别人一年赚十来万都是常事,而自己拼死拼活只能赚1万多元。看着昔日同学的风光成功,他有点心动,外面的世界肯定很精彩,决定出去闯一闯,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但他的这个想法,却遭到父亲极力反对。父亲是我国第一批潜水艇官员,从军31年,深知在外一人漂泊的酸甜苦辣。因为母亲早逝,父亲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他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妹妹,是家中的顶梁柱,父亲舍不得他出远门。最后他极力说动了父亲,并与父亲君子协定,三年为期限,如果三年之内,事业没有起色,他就返回老家照顾年迈的父亲。
开弓没有回头箭,凭着他的人脉资源,以及以前做生意积累的经验,对于在外创业,他充满了自信,别人能行,我也行。
1999年,沈建辉怀揣三千元,踏上了去广西柳州的列车。在老同学的鼓励下,他来到广西柳州,学习从未接触过的陌生行业。上班的第一天,老同学就做了三单生意。沈建辉觉得小小生意还满不错,他也决定从事这个行业。一个月后,逐步学到了有关专业知识,他决定自己出去闯一闯。老同学几经挽留,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心。
但是接下来又该去哪儿创业呢?说起这事还有点戏剧色彩。墙上贴有一张中国地图,他用黑布蒙上了眼睛,原地转动身体三圈之后,手指指到什么地方,就去哪里。结果手指恰恰点到了重庆。
点石成金,重庆发展
这时,重庆成为直辖市刚好两年,良好投资环境及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八方宾客来重庆投资发展,沈建辉对来重庆创业充满了信心,常言说得好,男人的成功一定有女人的功劳。在中国社会,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紧密的一块,甚至有人说对无信仰的中国人来说,家庭就是宗教。不难理解当一个中国人在创业初期,千难万难之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坚强的后盾,一定是自己的“另一半”。他把自己想法与妻子商量后,得到妻子的积极配合和相助,他怀揣家里的全部资金2.8万元和一个朋友提供的价值10万元的江苏陆氏工具。来到了重庆。沈建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乘火车在菜元坝下车后站在广场上呆了10分钟都分不清东西南北,重庆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自己如何开始呢?
树挪死,人挪活。人不能死盯着一处不放,尤其是在没有出路的时候,关键时刻要懂得变通,变则通。命运往往会随着这种变通而变化。位置决定命运,世界万物各有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会发挥出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