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钢铁产业无论在技术上、产品上还是环境上,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以其强大的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支撑实体经济、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将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认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挑战,产业深度调整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行业整体经营形势面临巨大的压力。
何文波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随着国家在重点领域改革措施的持续深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困扰钢铁行业高效整合、协同发展的体系性障碍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明确的部署。因此,钢铁行业要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力争在创建产能治理新机制和推进行业联合重组上找到突破口,迈出步伐,建立信心,重整秩序。
减量瘦身
“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0.05亿吨,同比下降1.7%,实现了产量下降的预期目标;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注:表观消费量是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特点是较易取得。但并不等同于实际消费量,因为未考虑仓储、损耗等因素)8.92亿吨,同比下降5.4%,总体上钢铁消费降幅明显大于产量降幅,市场“供强需弱”的态势未改。
3月22日,在2025(第十六届)钢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分析,2024年是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一年,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不断出现,其中最根本的、影响全局的、决定未来的,是钢铁消费结构和消费总量的急剧变化。
“传统建筑用钢需求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工业用材需求持续上升,但工业用材的上升远远弥补不了建筑用材的减少,导致钢铁消费持续下降。”姜维表示。
姜维认为,钢材消费结构变化带来消费总量变化的高强度和持续性,是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面对危机如何应对,如何转危为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行业和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深入思索的重大问题。
姜维介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的《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出台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的政策措施,通过强化产业调控、提质升级破“内卷”。
“2024年,我国修订《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推动落后低效产能稳步退出。2025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要任务是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钢铁产业减量重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已进入存量优化、减量发展阶段,通过强化产业调控、提质升级来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进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调控”。
关于“质的有效提升”,张龙强介绍,应坚持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相关的部署要求,包括行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
关于“量的合理调控”,自2021年实施粗钢产量调控以来,钢铁产业在改善市场供需关系、增强产业链稳定性、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张龙强介绍,在减量发展阶段,钢铁产业产量调控过程中宜统筹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后续的产量调控中,对于遴选出的引领型规范企业,或者获得引领指标项中不同分值的企业,宜考虑差异化的调控政策。
二是对于钢铁净流入量大且具有一定资源、区位优势的省份,宜适当差异化考虑。三是在产量调控过程中,应结合钢材品种结构及其配套工艺技术、装备设施水平等给予统筹考虑。
张龙强认为,“减量瘦身”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展望“十五五”,减量和生存是钢铁行业两大特征,钢铁企业面临“保生存”和“谋发展”两项关键任务。
数智升级
为未来产业提供应用场景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强调,我国钢铁行业已呈现工业化后期的规律化特征。因此,支撑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战略层面推动产业深化变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应着力建设钢铁联合生产运营一体化智能平台,以人工智能的场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化、平台化推动全产业链创效能力。同时,还要保障资源供应链安全,布局“南北两方开矿”,加大与周边国家资源合作,打造矿产资源“朋友圈”。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综合规划处副处长高升认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差异化、低成本,是更具内涵、更有品质的创新发展,预计未来5-10年将有三分之一的钢铁企业面临退出。
张龙强分析,今年钢铁行业面临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供需再平衡等新考验,钢材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关税导致钢材直接出口形势严峻,但在积极有为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下,预计供需矛盾将有所缓和,全行业盈利水平将稳步提升。
张龙强表示,钢铁行业结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需求,构建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标准体系,引导行业强化精品产品研发。在标准引领下,钢铁行业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取向硅钢、高强汽车板、高端轴承钢、“笔尖钢”“手撕钢”等,不断取得新成果。
实际上,我国钢铁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
何文波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世界级新成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实现了全球瞩目的新突破,对已经在智能制造和产业数字化之路上奋力前行的中国钢铁业无疑是个巨大的支撑和重大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一冶电焊工、高级技师赵宗合说:“钢铁企业的战略谋划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未来必然也能让钢铁行业体验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带来的科技神奇。”
全国人大代表、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高温合金二室科研员王艾竹表示,2025年钢铁行业需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实现稳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检测计量中心化学分析室化验工杨正平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面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杨正平表示,未来钢铁行业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二是加速数字化转型,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品精品。
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工信部原一级巡视员贾银松表示,钢铁企业要把握市场机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强化钢铁与储能等新能源新材料的融合发展。
向绿而生
抢占全球低碳供应链制高点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当钢铁产量达到顶峰时,减量发展绝非终点,而是行业价值重估的起点。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早已把钢铁这个传统行业打造成数据、服务和技术的竞技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钢铁行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探索先进工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认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钢铁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重要契机。一方面,企业应聚焦高端产品研发,满足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和新能源等领域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优化,提高管理效率并降低成本。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做好钢铁工业“十五五”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召开的钢铁工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及总报告起草组全体成员工作会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钢铁产品应用,统筹研究提出钢铁严禁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畅通退出和拓展钢铁消费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办法。坚持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研究提出钢铁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发展途径。坚持加快资源开发和加大废钢利用,统筹研究提出钢铁工业供应链产业链平稳运行的发展方向、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
“钢铁企业要以极致效率降本、经济炉料降本、极致能效降本,实现企业极致成本和价值最大化。”高升说。
贾银松表示,钢铁企业可将碳压力转化为技术革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升级的动力,最终在低碳时代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维共赢。
张龙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打开新质生产力的钥匙。因此,钢铁行业急需以低碳转型为契机,重塑产业竞争力,抢占全球低碳供应链制高点。
刘怀平表示,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加速低碳工艺推广,推动行业整体绿色升级。从2025年的目标任务来看,钢铁行业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部分头部企业在节能降碳和智能化改造方面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产业链智能化水平上仍显不足,与能耗和碳排放目标尚存差距。
面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提出三个倡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科技—资本”协同生态。二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技术创新联合体。三是推动全球合作,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