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分析仪用途及发展历程
微量元素分析仪大多是指测试人体微量元素含量的仪器。目前市面上琳琅满目,但正规的测试结果准确的应属电化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法及CIP方法。其中原子吸收法和CIP属于高档产品,价位一般在十几万至二十几万不等,但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始使用原子吸收法仪器,目前市场占有率最大。电化学分析法属一种低端产品,其操作复杂,测试结果不准确,但此类产品日耗品低廉,也得到偏远地区医院的青睐。
微量元素分析仪发展历程
自1924年捷克化学家海洛夫斯基领导开发出第一代极谱仪以来至今已近百年,在我国第一代极谱仪为883出生于50年代,这种连续快速滴汞的仪器至今仍用于教育与演示极谱分析基本原理。以单滴汞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汞滴产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扫描的极谱分析方法(简称单扫极谱法)称之为近代极谱,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仿制国外开发成功的JP-1,八十年代开发成功的JP-2为典型代表,这种极谱仪以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适应基础实验室需求,在地矿、冶金实验室大量装备,成为得力生产工具。但这种仪器也只是适应了那个年代,稍纵即逝的示波波型。无法详细地观察波形,功能单一只能用于单扫极谱分析。在其后的年代里泰县无电线厂、金坛分析仪器厂都推出过类似仪器,但受技术所限,都回避了显示技术的配合,仪器需另配函数记录仪作为终端显示记录,也注定了仪器走不远。另有厂家仿制JP-1、JP-2极谱仪,都形不成批量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