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献 > 行业标准 > 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
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
主要内容:
2.1 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2.2 酶的发酵技术
2.3 酶的分离纯化
2.4 酶分离、纯化的评价
2.5 酶的剂型与保存
2.1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2.1.1 .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w 三种方法:
n 组织提取:木瓜蛋白酶、凝乳蛋白酶
n 微生物发酵:最大量的来源
n 化学及生物合成:生物重组
w 高新技术的应用:酶的修饰、固定化、基因重组、膜分离技术、冷冻干燥、微胶囊
2.1.3. 品种、规模不断扩大
w 目前30多家600多个品种,应用于18个工业领域。
w 我国2000年酶制剂产量为30万吨,100家,市场份额仅占5%,以未经除菌去渣的粗制品粉状酶为主。
w 国际以液体、颗粒为主。
w 国内糖化酶、a-淀粉酶、蛋白酶三大类占了97%,显然不合理。
w 重要产品普鲁兰酶、真菌淀粉酶、系列果胶酶、低温碱性蛋白酶,国内尚未投入生产;
w 我国有7家上市公司介入酶制剂开发生产。
2.1.4.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w 美国酶制剂年产值6.25亿美元,食品工业占62%,拓展饲料工业、洗涤剂工业、化学工业。
2.2 酶的发酵技术
w 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是:
n (1) 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多样。
n (2)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
n (3) 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n (4) 可以采用微电脑等新技术,控制酶发酵生产过程,生产可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n (5) 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菌种、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酶种。因此,下面将主要介绍微生物发酵法产酶的一般原理和工艺。
2.2.1 产酶微生物
w 菌种是发酵生产酶的重要条件。菌种不仅与产酶种类、产量密切相关,而且与发酵条件、工艺等关系密切。已经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酶有数千种,目前投入工业发酵生产的酶约有50~60种。它们的生产菌种十分广泛,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2.2.2 酶的发酵技术
w 2.2.2.1 培养基
n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原料,主要是碳源、氮源,其次是无机盐、生长因子和产酶促进剂等。
(1)碳源
w 碳素是构成菌体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细胞贮藏物质和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骨架,还是菌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前酶制剂生产上使用的菌种大都是只能利用有机碳 的异养型微生物。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农副产品中如甘薯、麸皮、玉米、米糠等淀粉质原料;二是野生的如土茯苓、橡子、石蒜等淀粉质原料。此外,以石油产品中12 ~16 碳的成分来作碳源,如以某些嗜石油微生物生产蛋白酶、脂酶,均已获得成功。
n 不同的细胞对各种碳源的利用差异很大,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不同细胞的不同要求而选择合适的碳源。另外,选择碳源除考虑营养要求外,还要考虑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和是否存在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尽量选用具有诱导作用的碳源,尽量不用或少用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碳源。
n 例如,α-淀粉酶的发酵生产中,应该选用有诱导作用的淀粉作为碳源,而不用对该酶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果糖作为碳源。
w (2)氮源
n 氮是生物体内各种含氮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的组成成分。酶制剂生产中的氮源主要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 源两种,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鱼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多肽、氨基酸等;无机氮源有:(NH4)2SO4 、NH4Cl 、NH4NO3 、(NH4)3P04 、尿素等。
n 不同的细胞对各种氮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应根据要求进行选择和配制。一般来说,动物细胞要求有机氮,植物细胞主要要求无机氮。多数情况下将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黑曲霉酸性蛋白酶生产,只用铵盐或硝酸盐为氮源时,酶产量仅为有胨时的30% 。只用有机氮源而不用无机氮源时产量也低,故一般除使用高浓度有机氮源外尚需添加1%~3% 的无机氮源。
w (3) 碳氮比
n 在微生物酶生产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是随生产的酶类、生产菌株的性质和培养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n 一般蛋白酶 ( 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 生产采用碳氮比低的培养基比较有利,例如黑曲霉3.350 酸性蛋白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3.75 % 、玉米粉0.625% 、鱼粉0.625% 。NH4Cl 1% 、CaCl2 0.5% 、Na2HP04 0.2% 、豆饼石灰水解液10% 组成的培养基;
n 淀粉酶( 包括α -淀粉酶、糖化酶、β -淀粉酶等) 生产的碳氮比一般比蛋白酶生产略高,例如枯草杆菌TUD127α -淀粉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4 % 、玉米粉8 % 、Na2HP04 0.8% 、 (NH4)2SO4 0.4% 、CaCl2 0.2% 组成的培养基。而在淀粉酶生产中糖化酶生产培养基的碳氮比是最高的。以上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生产培养基碳氮比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菌种很多而其性质各异。很难说都是符合上述规律的。
n 在微生物酶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碳氮比也因培养过程不同而异。例如种子培养时,为了适应菌体生长繁殖的需要,要求提供合成细胞蛋白质的氮多些,容易利用的氮源的比例大些,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比一般要比发酵培养基低些。发酵时,不同发酵阶段要求的碳氮比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枯草杆菌BF -7658 生产α -淀粉酶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前期要求培养基的碳氮比适当降低,以利菌体生长繁殖,发酵中后期要求培养基的碳氮比适当提高,以促进淀粉酶的生成。
w (4) 无机盐
n 微生物酶生产和其他微生物产品生产一样,培养基中需要有磷酸盐及硫、钾、钠、钙、镁等元素存在。在酶生产中常以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等磷酸盐作为磷源,以硫酸镁为硫源和镁源。钙离子对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活性有十分重要的稳定作用,例如在无Ca2+存在时灰色链霉菌中性蛋白酶只在pH7~7.5很小范围内稳定,当有Ca2+存在时稳定pH范围可以扩大到5~7。钠离子有控制细胞渗透压使酶产量增加的作用,酶生产的培养基中有时以磷酸氢二钠及硝酸钠等形式加入,例如米曲霉α-淀粉酶生产,添加适量的硝酸钠以促进酶生产。
n 在天然培养基中,一般微量元素不必另外加入,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玉米粉、豆粉为碳源时,添加100 ppm Co2+和Zn2+,放线菌166蛋白酶活力可增加70%~80%。
关键词:0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易推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易推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
使用,并注明"来源:易推广"。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② 本信息由注册会员: 易推广 发布并且负责版权等法律责任。
易推广客服微信